我的吉他學習記錄

前言


最近有一件值得分享的事情,我終於可以在吉他上按出沒有悶音的封閉F和絃了!學習吉他的人大概都知道封閉和絃,就是俗稱的大橫按,是勸退所有初學者的一道坎。那我是怎麼邁過它的呢?在喜悅中回想自己接觸吉他的經歷,它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值得好好梳理並記錄下來。

初試


大概四年前,我從一個吉他愛好者同事那裏買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用上網看視頻自學的方法,我在這把吉他上磕磕碰碰地勉強彈響初學者必學的無敵四和絃。說實話,我覺得學吉他的第零道坎其實是手指按在鋼絲絃上面的疼痛感。吉他弦的材質,弦距,弦的數量都和尤克里裏有着很大的差別。習慣了彈尤克里裏的我,一開始在吉他上的成就感是十分微弱的。通常來說,上一次練習的成就感會在下一次練習中被新的難題擊敗潰散。


而吉他的長學習週期和低產出率也讓我很快地選擇迴歸尤克里裏的懷抱。同一首彈唱曲目,我用尤克里裏練習一週就幾乎可以流暢完整彈出,並錄製視頻。可是花一週的時間來練習吉他,我可能仍舊在和絃轉換上打轉。

第一次正式接觸吉他,我用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就慚愧地從入門到放棄。

吉他就這樣被冷落在一旁,過了一年有餘。期間我有過不忍心,曾經好幾次拉開吉他袋,想複習C和絃的按法,打算重新開始。可是想法終究停留在想的階段。最後,吉他弦也受不住寂寞,斷了。

時間來到2019年的春天,我開始系統地學習尤克里裏指彈 (fingerstyle)。當時對自己唱歌不太滿意的我決定曲線救國,“唱得不好聽那我就閉嘴只管好好彈”。在接下來越來越深入的指彈學習中,我意外地發現之前失敗的吉他學習經歷埋下了一些種子,它們沒有破土而出,但實際上在泥土裏醞釀着,潛藏着。原本對我來說有難度的尤克里裏封閉式指型,複雜的和絃位置,大跨度和高把位的和絃轉換,忽然變得輕鬆多了。在吉他上看似不存在的手指肌肉記憶在尤克里裏指彈上給了我驚喜,我的左手按弦也變得有力多了。

在彈琴累了的時候我會上網去找別人cover的視頻來看,因此認識了很多寶藏歌手和博主。幻想有一天自己彈得像他們一樣好是推動我努力練琴的一個原因。

在彈尤克里裏時我也真切感受到了想重新學吉他的客觀原因。對一些歌曲來說,用吉他來演奏會比尤克里裏更豐富,聽起來更飽滿。吉他還可以爲尤克里裏作伴奏。於是我計劃着,打算2020年入手一把新吉他。(此時舊吉他已經送給一位老同學了~)

在Mr. M的贊助下,2020年的雙十一我如願得到了一把36吋的新吉他,這對於我的身型來說更友好,彈久了不容易累。新吉他的弦距比較低,顏值更高,總體來說是一把對二次初學者非常友好的琴。2020年末至2021年的春天,由於學習和工作的原因,我和新吉他沒有太多相處機會。它每天都默默地站在房間的角落裏,彷彿在靈魂拷問我:這是否又是一次三分鐘熱度的嘗試?

再試


今年4月份,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讓我決定重新拿起吉他,參考之前買的課程自學起來。我最大的感受是,以往不那麼成功的經歷都成了如今學習的養分。除了課程裏的吉他老師,對吉他已有認識的另一個我帶着重新拾起吉他的我往前走,她知道怎麼做可以讓和絃轉換得更順暢,她知道如何掃弦能讓聲音變得更好聽,她知道手指怎麼擺才能既按對和絃又不費力氣。第二次學習吉他感覺更順利了,腳下的黃磚 (Yellow Brick) 一塊一塊地湧現,帶着我不斷去學習一首又一首喜歡的歌曲。

黃磚路 (Yellow Brick Road) 寓意着學習者在自由湧現的學習過程中得到的即時的幫助。

這個典故出自著名的動畫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女主角Dorothy是一個勇敢堅定的小姑娘,她被一陣龍捲風捲到了天空,從而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爲了尋找回家的路,她和一路上遇見的獅子人,稻草人,鐵皮人等幾位好朋友共同探索這片未知之境,共同面對成長的挑戰。在影片中,每當Dorothy按照自己的想法勇敢向前踏出一步的時候,腳下就會有一塊閃閃發光的黃磚,幫助她朝向自己想去的方向走得更穩,更好。

就在昨天,我心血來潮試了一下大橫按F和絃,這次不抱希望的嘗試讓我非常意外。我終於能夠在吉他上按出沒有悶音的大橫按了!這個里程碑式的時刻來得太突然,彷彿是一個遲來的頓悟。

回顧


梳理自己的吉他學習過程,我發現有幾個要素是至關重要的。

不管學尤克里裏還是吉他,我對這種樂器的感覺——喜歡,是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因爲喜歡,所以我選擇了尤克里裏和吉他。小時候跟着哥哥聽Beyond開始,我的心裏就埋下吉他、民謠,搖滾的種子,到後來逐漸喜歡了張懸,陳綺貞,陳蕾,Ed sheeran,Elliott Smith……誇張地說,每次在看他們的演出時,我都感覺他們是在臺上爲我演奏的。爲什麼這樣說呢?從我的視角出發,當我和他們的表演之間有了連接時,這個演出對我來說就有了意義。這個連接有可能是一個動作的觸動,有可能是一次情緒的流淌。

想起一位摯友跟我介紹過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讀書法:“蓋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沒想到這句話用在讀書以外的地方也很合適。

興趣是最好的領路人,它會讓我生出許多好奇的想法,激發進一步挖掘事物的需求。

如何看待過往的學習經歷則會影響我們以什麼態度繼續接下來的學習。內卷和焦慮氾濫的社會太容易讓人帶着功利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經歷了,會讓人不自覺地跟周圍的人比較。如果天平往某一方向的傾斜不是我們心裏想要的,就會被輕易地貼上“失敗”的標籤。

我也是在後續與兩個樂器的反覆“糾纏”中才發現,其實第一段看似失敗的吉他初試是一個hook。雖然沒有很成功,但是我在自己的知識庫裏放置了一個鉤子。當我在探索尤克里裏指彈時,會遇到很多與吉他相似的知識,我稱之爲knowledge baggage,它們就像一個個小袋子一樣被掛在了原先的鉤子上。

沒有成功的事件不叫失敗,它們只是無限遊戲當中的一場,它的存在意義是提醒你繼續延伸這個遊戲。

在今年的三月份,我終於鼓起了勇氣創建了自己的視頻號。當時我是這麼說的:

在2021年,我的to do list上繼續寫着跳脫舒適圈。於是今天,我開了自己的視頻號,讓我喜歡的彈琴和唱歌這兩件事情讓更多人知道,讓我的聲音更多地被聽見,也讓自己的日常練習有了一個存放的空間,它們不再是躲在手機相冊裏的一個無聲視頻了。

在開視頻號這件事情上,我第一想到的從來不是流量,而是想通過我的視頻讓自己發聲,希望我的音樂可以帶給人一些共鳴,或喜悅或悲傷。假如有了流量和關注,那就是我在實現這個目標時得到的一些附加價值,我也會感到開心。

即使像我這樣慢熱,躺平的人,把公衆號和視頻號拖了這麼久才起步,而且一直拖延不更新的人,也對交流和分享有着本能的渴求,我就承認吧~

說了這麼多,如果你要問我這個吉他初學者爲什麼能嘮嘮叨叨講出這些來,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做一個瞭解自己的學習者。

我瞭解自己學吉他,學尤克里裏是因爲興趣,只要能夠用吉他彈出自己喜歡的曲子,我就可以像小孩一樣,滿心歡喜。當我遇到一些挫折感覺學不下去的時候,那就暫時歇一歇吧,沒人在後面追趕我非得前進,我也樂得享受自己偶爾耍廢什麼也不幹的時光。但是隻要喜歡的音樂聲一響,我就有動力繼續爲我的喜歡而努力。有時我想,如果換一種學習方式,一開始就練習爬格子,練音階,那大概就不會有後面的再試,也不會有現在這篇文章了。這裏並不是說基本功不重要,而是我知道,只有自己充分享受音樂的樂趣後,自然會對技術有更高的追求與嚮往。在這個時候,練習基本功,學習樂理,就變得是一件讓我心甘情願又樂在其中的事情了。

怎麼樣成爲一個瞭解自己的學習者?著名的“羣島黑話”用在這裏也很適合:

“自我覺察,刻意練習,形成習慣。”

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初心,在學習和探索的路上自由成長,盡情唱跳,自在微笑。

Read more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晚餐時間,M同學和我分享今天他在工作上的一個小細節。他在網頁的底部加了一個一鍵返回頂部的小按鈕。讓他驚訝的是,這個在我們看來平常的舉動,原來這麼多人沒想到。而他們都在這個功能出來後,紛紛表示好評。於是我們疑惑,這真的是很平常的事情嗎? 我也想分享一個小故事。上週媽媽買菜用的拉車的輪子壞了。家裏的發明創造專家,我的爸爸,幫媽媽換了新的輪子。新輪子拉起來靜音順滑,比原本的車輪子還好使。做了這麼一件好事,我想本來應該叉腰自豪的時刻,爸爸用來上下打量了拉車,檢查各個部件是否還有問題。果然,他真的有所發現。 順着爸爸的視線,我看到在輪子旁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有兩根分叉狀的鐵絲,我心裏想:這不會有使用危險吧。隨即他取了一段軟的膠管,套住了鐵絲邊緣,並且用火燒使得膠管和鐵絲粘合。這是一個很微小的瞬間,卻帶給我很大震撼。家裏的很多地方,第一眼看覺得“這什麼嘛?”,“有必要嗎?”,第二眼仔細看,纔會發現爸爸的用心。比如說,他會在開放架子的邊緣放置一個廢棄的塑膠盒,這樣架子上的東西就不會往下掉,又可以廢物利用。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擁有同理心,多大程度上是一個人與生俱

By Chloe

記美妙的共學經歷

今年初我有對去年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最近偶爾翻開,心裏覺得去年有幾件重要的事情還是值得被詳細記錄下來,讀書會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目睹並認真參加了一些讀書會。說“目睹”是因爲,這些讀書會都是自由生長出來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的去組織並召集一羣人過來讀書。尤其是整個讀書會下來,它們具有的生命力帶給我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雖然讀書會結束已久,但我仍時不時回味這份體驗,並讓我進一步思考,一個好的線上共學社區可以怎麼做。 去年五月,我參加了一位朋友開設的網絡素養課。在一次課後作業中,大家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去搜索“唐鳳”這個人,並記錄自己的搜索結果,課上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得。怎料搜索結果讓大家都對這位臺灣IT大神相當感興趣。我還記得其中一個搜索結果是,在不久前的2020年臺灣出了一本關於唐鳳的傳記,《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於是,一位同學發出了有沒有人一起共讀這本書的邀請,結果一天以內就有不少人用行動來熱烈迴應。在一次課程中萌發的一個讀書會就這麼在機緣巧合中建起來了,這可不在課程設計者的計劃之中! 要想想,當時網絡素養課的進度是每週末三個小時的線

By 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