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聊聊 | 過年與成長
大年初四,久違地體驗了一把傳統中國家庭過年的感覺。
小時候被送養的大姨攜家帶眷回來,看望她九十多歲的老父親,也就是我的阿公。遲到的我推門而入,屋子裏沒有酒過三巡,但大家都已經入座,談話聲和笑聲此起彼伏,充盈着整個客廳。一向與過年保持着安全距離的我,找到合適的一隅,透過熱茶氤氳的香氣觀察衆人模糊的笑臉。
飯桌上與我相對的是大姨的三個孫子孫女,讀小學的兩個男生,暫且稱爲表侄子,一個拿着手機,另一個拿着ipad,正對着屏幕廝殺。坐在他們隔壁的是正在讀初三的姐姐,她無意加入弟弟們的遊戲,看着座上不太熟悉的親戚,眼神透露着一些茫然。
觀察不僅僅是看,還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於是我就聽到大姨在那邊跟我母親確認我的年齡。後來她跟我說,我看起來就像她那坐在一旁的十五歲的孫女!雖然一直以來大家對我的年齡猜測都比實際年齡要小,可是十五歲的評價確實刷新紀錄。外在樣貌自有她的自然生長規律,我真實感受到的是現在的自己跟十五歲,二十歲出頭的自己不一樣了,是什麼不一樣了呢?
十歲的時候,特別渴望過年。因爲過年意味着有喫不完的食物,有平常喫不到的蛋卷啦,油角啦,還有阿嫲親手做的一大盆年菜和有着一大鍋好料的好味飯!過年還意味着學校放假,不用在北風呼呼的日子裏起早摸黑去上學,可以一覺睡到日曬屁股是對冬日最大的敬意。
讓我忘不了的還有阿嫲準備一桌子拜神的東西。從年廿九“團年”開始,客廳的大圓桌上就擺着金黃火紅相間的碗碟和杯子,果盒裏放着數不清的堅果和糖果。小時候忍不住偷偷打開果盒,阿嫲總會提醒我:這是要先拜神請神明喫的!慢慢地,我也學會了雙手合十去拜拜。作爲當時家裏最小的成員,我每年都能在親戚聚會的飯桌上收到不少利是。大人在桌上談事情,我就只管喫。那時的小孩哪有手機、ipad,聽大人的席間故事纔是等待餐點間隙的好消遣。
十五歲的時候,課業壓力漸重,寒假作業不再是假期最後兩天就可以完成的《寒假園地》,而是實打實的套卷和作文。在選擇在家做作業或是跟父母出去喫飯拜年之間,我通常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大概每個人的家裏都會有那麼一兩個喜歡問小孩成績的親戚吧,只有在被問到的時刻,我才懊悔,“如果當初選擇呆在家寫作業就不用煩了”。
二十歲的時候,掙脫高考,外出讀書,生活圈和交友圈逐漸擴大。對生活的自主掌控權也體現在過年時不再做父母的跟屁蟲,出去跟一年沒見幾次的親戚尬聊。取而代之的是,“我也有自己的同學朋友,我要跟他們聚會去了”。
最近兩年,確切來說是二十八歲以後,有一天我回家探望九十二歲的阿嫲,聽母親述說附近街坊鄰里的家裏長短,我才猛然意識到,看着我長大的人一個個都老了,有的人也只能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這種感覺曾經一度讓我處於不露聲色的害怕當中。再加上自己切身體會到日子像踩着輪子一樣越轉越快,小時候“快活不知時日過”的感覺不再,“無常”和“珍惜”在我的生命中有了更深的刻痕。
“你幫我看看抖音這個怎麼弄?”
看着小孩子埋頭遊戲,兩耳不聞身邊事,中年人熱衷於拍短視頻刷社交平臺,老年人被簇擁着享受兒孫滿堂的喜慶氣氛。舅母的求助讓我緩過神來。
即使自己不玩抖音,也接過手機看看是哪裏出現問題,問問她想實現什麼,再憑着少許互聯網經驗,這對我來說不難。然而換作五年前的我,大概會因爲自己不玩,覺得不好,就先堅決否定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現在的我慢慢意識到,要想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變化,不能一味地搪塞“我見識過,我認爲好”的知識,而是要創造一種關係的條件。
以前的我,雖然說喜歡聽大人講從前的故事,可是十幾歲的時候總是喜歡追逐新鮮的記憶。他們講多了,我會毫不客氣地指出:“這個你已經講過了”。那時的我肯定難以想象,現在的我想抓住一切聽他們講故事的機會,甚至主動問起一些舊事,幫他們的記憶鬆鬆土,好讓他們講更多給我聽。我像打着手電筒,在他們講述的記憶碎片中嘗試找到一些歷史和社會的行跡。就像夏林清教授說的,“經由家族歷史訊息張開了對歷史政治的感知之眼”。
“當我們張開感知之眼,對自身文化中的歷史訊息會更有感情,對世界各處的歷史政治演變也會更關注;我們的情感會與歷史中的許多事件共振。”
2021年的最後一天,聽道長在《八分》節目中回憶起他的童年,外婆給他講她童年看到狐仙的故事。不禁想象,以後我年老的時候會跟小孩講怎樣的故事呢?他們聽到時又是怎樣一副不相信的表情呢?接着他又說到,人的消逝對於個體而言是個別的,然而到了一定階段後你會發現,是一整代人,一整代人離開地球,他們經歷過的東西基本上都會蕩然無存。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有沒有東西會留下?我選擇相信有,不是受後人稱頌的事蹟,不一定是影像、文字,而是每個人生在世所做的事情都會以各種奇怪的方式鑲嵌進歷史,影響着身邊的人,再像滾雪球一樣,身邊的人帶着這些影響再去影響下一代人。想想我們在這世上走一遭也是這樣被影響着的。
這樣看來,過年是一個探尋家族歷史以及思考人生的好機會。今年的我,沒有像以往那樣抗拒過年的親戚聚餐了。保持一定的邊界,在尊重的基礎上發自內心地對他人感到好奇,這樣友好的交流纔會讓年輕人對過年的恐懼少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