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幾萬這麼學英語,我心疼錢更心疼孩子

這天有老師請假,我去幼兒園班級幫忙,與班裏剩下的一位外教老師一起合作。雖然只是短短一個下午,卻足以讓我肌肉緊繃,內心咆哮,身體內各種複雜情感湧動,忽疑惑,忽擔憂,忽憤怒,忽悲哀。可是出於禮貌,臉上還要保持鎮定與微笑。怎麼辦?

唯有悄悄拿出手機記錄,拍下那些讓我驚訝的教育畫面,用頭腦記住那些我原本希望不會看到的教育場景,臨走前還不忘跟孩子們聊個天。因爲那纔是真正的,原本的他們。

喫過午飯刷完牙後,孩子們就要上牀午休了。作爲工作日永遠睡不夠,起來後還忙碌了大半天的成人,午休簡直是拯救下午的一根救命稻草。可是對於永遠沒玩夠,精神與體力旺盛的孩子來說,就不是那回事了。午休時間過半,大部分孩子安然入睡,可是有兩個男生總是四周張望,手指天花板,在不留意間還做手勢,靠嘴型說悄悄話來遙距通信呢。就像大多數幼兒園那樣,在午間,孩子們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休息,就算睡不着,也要躺下。

可是睡不着,不想睡,除了繼續躺下,還可不可以進行別的,不影響他人睡覺的,安靜的活動呢?疲憊使我不能繼續思考,拋出問題在腦海,一邊輕拍孩子入睡,一邊徐徐閉上眼睛。

午睡過後,我與孩子們一起收拾,疊好被子。走進課室,迎接他們的是桌上老師準備好的工作紙,作爲下午的第一個學習活動。孩子們被要求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鉛筆和彩鉛塗寫印有字母的工作紙。紙上印有他們最近在學習的英文字母E,還有四張以E開頭的物體圖片,以及該物體的英文單詞。大家都在安靜地塗着,只有剛剛不睡覺的一個男生髮出不合時宜的笑聲。老師嚴肅發話了:”你過去那邊的桌子上,單獨一個人坐着塗,沒有塗完等一下不可以喫下午茶。“周圍更加安靜了,好像大家都生怕自己會遭殃,只敢自顧自地刷刷地塗色。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老師走過去檢查每個小朋友的工作紙。

”What is this?”
“Elephant”
“What is this?”
“Egg”
“What is this?”
“Envelope”
“What is this?”
“Elbow”

不是每個四、五歲的孩子都知道怎麼讀這些單詞,大多數時候老師讀一遍,孩子跟着讀一遍。讓老師檢查過作業的孩子才能去洗手喫下午茶。

下午茶過後的圓圈時間,老師拿出打印好的閃卡,帶着大家認識閃卡上的單詞。老師先一個一個地問學生,閃卡上呈現的人物職業是什麼。大概是初次認識這些單詞,幾乎每個孩子面對老師的發問都無法憋出一個詞兒。還要繼續問下去嗎?可以停下來了嗎?

在一旁的我因爲這簡單又複雜的問答環節感到坐立不安。本來以爲趕緊結束,就可以趕緊放學。沒想到還是由那個不睡覺,不聽話寫工作紙的男生打破了這無法安置的尷尬。因爲他發出搞怪的聲音,引得周圍的同學咯咯直笑。可是沒笑幾秒,這位男生就以破壞課堂紀律爲由被訓斥,大家也就安靜下來了。

完了以後,老師繼續示範讀閃卡上的單詞,並做出一些粗略的解釋。

幾個小時的觀察讓我離開教室時有點恍惚。我是來到了公立學校的小學教室嗎?這明明是十幾萬學費一年的,以培養有國際視野的世界公民爲目標的學校呀。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個沉浸式的語言環境裏學到英語,大概沒有想到孩子會沉浸在被外語包裹着的另一種灌輸式教育中。我始終認爲比起外語學習,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有更多值得我們關注的部分。

如果只是爲了學好英語,孩子在一個不被理解和尊重的環境下學習,那纔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說了,如果是打印工作紙,使用閃卡讓學生“學英語”,那如今大部分家長都能勝任,爲什麼要把孩子置於這樣的課堂裏呢?作爲關心孩子教育的人來說,特別是父母在爲孩子選擇學校前不妨思考這些問題:好的教育一定是貴的嗎?貴的教育一定是好的嗎?什麼纔是我心中好的教育呢?

帶上這幾個問題去探校,留心觀察學校的環境佈置,學生在校的學習狀態,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視角去看待五彩繽紛的宣傳資料和招生主任爛熟於心的話術。有些時候,不被提及的地方可能透露出重要的細節,習以爲常的做法往往帶着隱藏的價值觀。

或許有人會說,你只是一個幫忙的輔助角色,要適應不同老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確實,我們都在自己的工作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警惕角色帶來思想上的麻痹,也需要勇氣去進行行動上的反思。同時,在惡劣的教育環境下,保持清醒頭腦的教育工作者也要認識到,學校是我們工作的場所,但絕不是思想和行動的邊界。

爲什麼要這樣做?

一定要這樣做嗎?

還可以怎麼做?

新的一年,有憧憬,有期待,有預感依舊會很難,繼續握着CT(Critical Thinking)三問,保持對人的敏感,勇敢上路。

Read more

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好的設計師

晚餐時間,M同學和我分享今天他在工作上的一個小細節。他在網頁的底部加了一個一鍵返回頂部的小按鈕。讓他驚訝的是,這個在我們看來平常的舉動,原來這麼多人沒想到。而他們都在這個功能出來後,紛紛表示好評。於是我們疑惑,這真的是很平常的事情嗎? 我也想分享一個小故事。上週媽媽買菜用的拉車的輪子壞了。家裏的發明創造專家,我的爸爸,幫媽媽換了新的輪子。新輪子拉起來靜音順滑,比原本的車輪子還好使。做了這麼一件好事,我想本來應該叉腰自豪的時刻,爸爸用來上下打量了拉車,檢查各個部件是否還有問題。果然,他真的有所發現。 順着爸爸的視線,我看到在輪子旁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有兩根分叉狀的鐵絲,我心裏想:這不會有使用危險吧。隨即他取了一段軟的膠管,套住了鐵絲邊緣,並且用火燒使得膠管和鐵絲粘合。這是一個很微小的瞬間,卻帶給我很大震撼。家裏的很多地方,第一眼看覺得“這什麼嘛?”,“有必要嗎?”,第二眼仔細看,纔會發現爸爸的用心。比如說,他會在開放架子的邊緣放置一個廢棄的塑膠盒,這樣架子上的東西就不會往下掉,又可以廢物利用。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擁有同理心,多大程度上是一個人與生俱

By Chloe

記美妙的共學經歷

今年初我有對去年做一個概括性的總結,最近偶爾翻開,心裏覺得去年有幾件重要的事情還是值得被詳細記錄下來,讀書會便是其中之一。 去年我目睹並認真參加了一些讀書會。說“目睹”是因爲,這些讀書會都是自由生長出來的,沒有人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的去組織並召集一羣人過來讀書。尤其是整個讀書會下來,它們具有的生命力帶給我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雖然讀書會結束已久,但我仍時不時回味這份體驗,並讓我進一步思考,一個好的線上共學社區可以怎麼做。 去年五月,我參加了一位朋友開設的網絡素養課。在一次課後作業中,大家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去搜索“唐鳳”這個人,並記錄自己的搜索結果,課上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得。怎料搜索結果讓大家都對這位臺灣IT大神相當感興趣。我還記得其中一個搜索結果是,在不久前的2020年臺灣出了一本關於唐鳳的傳記,《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 於是,一位同學發出了有沒有人一起共讀這本書的邀請,結果一天以內就有不少人用行動來熱烈迴應。在一次課程中萌發的一個讀書會就這麼在機緣巧合中建起來了,這可不在課程設計者的計劃之中! 要想想,當時網絡素養課的進度是每週末三個小時的線

By Chloe